工研院綜整國內外政經情勢,今(4)日發布2021年臺灣製造業景氣展望預測結果,預測2021年製造業產值為19. 68兆元新臺幣,產值成長率為4.75%,金屬機電、資訊電子、化學工業、民生工業等製造業四大業別均正向成長,對明年景氣前景持審慎樂觀之態度。惟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阻礙國際供應鏈運行,改變全球分工模式,工研院提醒,臺灣應適應全球供應鏈重組及跨國分散式製造新趨勢,以智慧台灣價值,打造強韌產業生態鏈,成為全球的關鍵夥伴。 工研院IEKCQM預測團隊表示,隨著各國逐步解封、經濟活動陸續重啟,全球經濟自谷底逐步回溫、各國政府推動紓困與振興措施、新興科技應用持續擴展;輔以國內民間消費信心回升及廠商擴大投資等多重利多因素,可望挹注臺灣製造業產值成長動能。惟受肺炎疫情影響,上半年大規模封鎖措施導致全球生產、消費、投資及貿易急遽萎縮影響猶存,經濟景氣仍未回復至疫前水準。隨著冬季即將來臨,肺炎疫情在多國已有再次復燃跡象,將是2021年全球經濟最大不確定性因素。此外,美國選後經濟與科技政策動向、及美中貿易與科技紛爭仍然未解,雙邊後續談判進展可能影響我業者產銷活動,應密切關注。 製造業四大業別預測結果:全球經濟回暖有利我製造業產值表現 金屬機電:受COVID-19疫情影響,世界鋼鐵協會(WSA)估計2020年全球鋼鐵需求量將下降至16.54億噸,但預計2021年可望恢復至17.17億噸。而國際農業與建築機械設備及汽車行業溫和復甦,可望帶動臺灣金屬機電業產值成長。根據IEKCQM預測,2021年金屬機電產值達5.19兆元,成長率將為4.28%。 資訊電子:隨著5G、AI人工智慧、高效能運算與物聯網等新興應用推展,加以臺灣半導體領導廠商高階製程國際競爭優勢,預料資訊電子業產銷將可維持穩定成長。惟美中貿易與科技爭端未平,是影響業者產銷前景的主要風險,需持續關注。根據IEKCQM預測,2021年資訊電子業達8.00兆元,成長率將為3.55%。 化學工業:OPEC達成減產承諾、各國封城措施解除、下游市場需求緩步回升,帶動油價小幅上揚,但美國能源資訊署(EIA)預估2021年油價仍將維持相對低檔。而各國實施紓困振興措施、中國經濟活動增溫、化學工業產品報價上揚拉大產品利差,有利臺灣化學工業產值與利潤同步成長,預估2021年化學工業產值將較2020年明顯增加。根據IEKCQM預測,2021年化學工業產值達4.05兆元,成長率將為9.35%。 民生工業:COVID-19疫情阻礙國際供應鏈運行、全球消費市場需求疲弱,對臺灣紡織業廠商帶來明顯衝擊。隨著各國生產復工、消費者信心緩步回升,有利運輸、住宿、餐飲產業鏈擴張,可望挹注民生工業成長。根據IEKCQM預測,2021年民生工業達2.45兆元,成長率將為2.50%。 IEK View:2021年臺灣製造業須善用產業優勢,加速「製造臺灣」全球布局 工研院觀察,2021年臺灣製造業產業將面臨兩項挑戰:第一,疫情加速新興科技的加速普及,使數位轉型成為顯學。後疫時代,應注重如何活用數位科技來優化營運和創造商機,讓「數位轉型」展現「智慧」,實現「智慧經濟」。第二,美中貿易和科技戰持續,牽動全球供應鏈分流與科技競爭。科技競爭的核心即是人才競爭,人才政策需提前部署。 面對此趨勢挑戰,工研院提出三策略建議: 第一,公私協力、由下而上打造「智慧臺灣」 。5G時代來臨,將加速各項新興科技加速應用,促進產業跨業、跨域融合。中央與地方政府可通力合作,推動以「地方特色產業」為核心的經濟策略,發展如智慧零售、智慧農業、智慧健康、智慧能源等創新應用。由中央提供經費資源,地方提供實證場域與需求,結合臺灣產業軟硬體製造與系統整合能量,公私協力、由下而上打造「智慧臺灣」。 第二,善用臺灣四大強韌元素,打造強韌產業生態鏈,成為全球產業鏈關鍵夥伴。四大元素包括:1.高敏捷:面對全球製造分流趨勢,除建立短鏈生產體系,亦須控制總成本;2. 高韌性:面對災害衝擊,持續營運不斷鏈;3. 高韌命:在國際競爭中,能創造利潤;4. 高價值:在全球製造中,追求唯一,建置高附加價值及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科技應用生態。 此外,不論美國大選結果如何,預期美中貿易和關鍵科技競爭仍將持續,臺灣需善用臺美產業與科研互補特性,推動雙邊產業策略性合作。美國國內對於「振興製造業」和掌握「先進科技(AI人工智慧、5G生物技術、先進材料等)」主導權具有高度共識。臺灣是全球製造業的主要成員,在高階製造具有國際競爭優勢,可持續扮演全球供應鏈可信賴的合作夥伴。建議政府可善用臺美產業與科研互補特性,推動雙邊產業策略性合作,由政府協助搭建平台,促進我產業與學研機構和美國在高階製造、前瞻科技研發及人才培育等領域展開合作。 IEKCQM團隊對醫療器材產業最新觀測:疫情帶動防疫醫材需求,2021年醫療器材產業產值持續成長5.2%~6.1%,附加價值率表現優於平均水準。但後疫時代新服務模式展開,及醫材法規驗證趨嚴,將是未來主要挑戰。 回顧2020年,COVID-19疫情全球延燒,臺灣具優質的醫療體系與醫材系統,在疫情期間發揮強大助益,特別是診斷與監測(體溫計、耳溫槍、生理監測裝置)以及其他個人防護醫材(口罩、防護衣),因需求大增促使產值大幅成長,並在滿足國內需求後仍有充足能量可拓展海外市場。下半年,由於歐洲、印度、巴西等區域的第二波肺炎疫情再起,全球經濟復甦蒙上陰影,失業人數攀升影響個人所得與終端需求,與個人健康防護較無關的醫材產品之採購順位往後推移。受疫情衝擊下,隱形眼鏡、血糖機與行動輔具等我國醫療器材出口主力表現疲弱。 綜觀整體,工研院IEKCQM統計2020年臺灣醫療器材產業產值為1,230億元,相較去年同期成長4.5%。附加價值率表現面向,在持續高值化與鎖定利基市場的努力下,2020年我國醫療器材產業預估達38.8%,高於臺灣整體製造業平均水準約10個百分點,具高度發展潛力。 展望2021年,各國在疫苗研發上投入大量心力,但疫苗的普及普遍預測在2021下半年,因此全年與個人防護相關的防疫物資(口罩、防護衣)、快篩試劑、疫病診斷用醫護系統(體溫計、耳溫槍、生理監測裝置、防疫機器人)、遠端健康監控裝置等成長持續看好。 在負面因素上,由於全球每日確診人數仍創新高,歐洲部分國家研議進行第二波封城管制,德國、法國陸續宣布再度封城1個月,而失業人口是否能重返就業仍有變數;對終端需求的復原埋下變數,衝擊我國醫材主力產品如隱形眼鏡、血糖機等。其次,「1.5m社交距離」將是後疫時代的經濟新常態,為確保公共衛生及防疫安全,就醫診療服務可能轉向通訊診療、遠距醫療、在宅醫療方式,對於個人化醫療器材與服務體驗需求擴增,將促使廠商轉向客製化少量多樣醫材產品。此外,隨著人工智慧等數位技術在生醫領域應用快速發展,各國醫材主管機關紛紛提出數位醫療器材法規革新措施,以因應產品發展帶來的管理挑戰。在法規驗證趨嚴下,將使醫材產業進行汰弱扶強的正向競賽。 綜合正負向因素,工研院IEKCQM預測2021年我國醫療器材產業將持續成長5.2 ~ 6.1%,產值上看1,300億元,附加價值率近40%。 2021醫療器材產業策略建議:應「聚焦後疫趨勢、堅守新規考驗」,並致力「提升使用者服務體驗」 臺灣在此次COVID-19疫情中,成功整合生醫、資通訊和機械製造等產業能量,也衍生了零接觸、無人化、數位醫療等創新商機。臺灣醫療器材產業應把握機會,擴大臺廠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工研院提出三點策略建議,供政府及業界先進參考運用: 一、聚焦後疫趨勢:在防疫安全考量下,消費者將增加衛生保健、疾病防護等健康意識,透過線上工具進行交流互動、或利用機器人進行無人服務。因此,遠距診療、智慧醫療、大數據健康服務、零接觸生理監測、居家照護、個人化防護設備等醫材產品,將是後疫風險控管的重點項目。瞄準後疫重點趨勢,發展自身優勢產品與服務,將是國內業者下階段布局的重要方向。 二、堅守新規考驗:數位醫療器材法規革新與歐洲醫療器材採行歐盟新法規(MDR/IVDR),在法規驗證趨嚴下,將加速各國醫材產業汰弱留強,臺廠只要能積極堅持通過MDR/IVDR的考驗,將有機會接收歐洲當地小廠與中國大陸廠商客戶,提升歐盟地區的市占率。 三、提升使用者服務體驗:後疫時代將更加重視個人化健康與服務,透過跨業技術合作,運用數位科技導入研發加值,發展精準醫療、數位照護、智慧醫療等方向,提供使用者高附加價值的產品與服務體驗。例如:資通訊技術與醫材結合,發展遠距診療與精準醫療;金屬加工跨業應用至醫材領域,升級為骨科/牙科醫材聚落。透過健康大數據、AI人工智慧等技術加值應用在疾病診斷、治療與預測上,發展智慧醫療及智慧醫院,提升醫療服務品質。 |
首頁|手機版|Chip123 科技應用創新平台 |新契機國際商機整合股份有限公司
GMT+8, 2024-12-20 03:25 PM , Processed in 0.11000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