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機車製造業發展迄今已逾半個世紀,從一個原來進口倚賴甚深的新產業,蛻變成今日自給率近100%的成熟產業,而其發展歷程可就以下5個階段加以說明。/ x7 Y: d9 E' U% I- X" f
. U! S: P e* V& v( n(一) 市場萌芽期(1961年以前)
, }" s, d; |( X) R9 i1951年以前我國並無自製國產機車,機車市場主要以進口為主,但鑑於外匯短缺,政府便於1951年宣布禁止機車整車進口,使得貿易商改採進口零件組裝成車方式銷售,因而促使國內組裝機車廠日漸增加。爾後,政府因鑒於組裝機車品質不穩定,安全堪慮,於是再度開放機車整車進口,1961年機車整車又列為管制進口項目。
2 S3 B, A! {( [1 H6 m, L2 m( f" h6 }# U) v5 l
(二) 技術導入期(1961年~1973年)
! n. \9 I7 M& L" z1961年起三陽工業公司開始生產機車,我國機車製造業,自1961年起由三陽工業公司開始生產機車以來,即呈現穩定發展的趨勢。由於機車的便利性相當受到國人的青睞而廣為流行,早期生產機車廠商曾多達40家以上,1966年時產量約有7.5萬輛,至1968年已達一倍之多。而此時政府除鼓勵國內機車廠與國外廠商技術合作外,為了扶植本土機車產業,政府開始提出國內機車自製率的規定,由1962年規定的30%調升為1966年之60%,至1973年更高達80%。但隨著機車肇事率頻傳,交通秩序欠佳,政府遂而頒布實施「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規定騎機車須考駕照以及購買機車須加徵20%的機車貨物稅,因而對當時機車業者造成衝擊,生產量及銷售量驟減,1970年代的生產廠商也急速下降為15家。* f8 V4 g5 {6 h: S
- l& ^9 G% y& N/ x1 R8 C; Z
(三) 成長茁壯期(1974年~1991年)
8 D9 B% p! \/ j& r8 H) ?我國經濟自1970年代起急速發展,雖機車生產廠商減少但機車需求量開始大量擴增;1974年機車生產量突破30萬輛,同時機車登記數也達200萬輛,同年政府亦規定國產內銷機車須達90%自製率,使得1979年機車生產量再創高峰,達75萬輛。而此階段,我國機車廠商經營之特色包括了國內機車廠積極推出速克達新車種,開始嘗試自創品牌。惟受1980年之二次石油危機的衝擊造成經濟蕭條,以及環保署訂定「交通工具空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等因素影響,我國機車生產量在1979年後連續三年呈現衰退現象,至1982年時累積衰退幅度達20%。1982-1985年期間又因受制於機車市場飽和,以及小汽車異軍突起等因素的衝擊,機車生產依舊不振。直到1986年我國經濟逐漸復甦,加上股市欣欣向榮等因素帶動下,機車需求量再度成長,使得機車產量於1988年突破100萬輛大關。9 k* |, E/ ?! J3 t, W
+ i6 V# P4 n9 s( G% c, G(四) 成熟擴張期(1991年~1998年)
8 f/ Q4 _& x" `3 l% M' ~在此階段我國機車技術已趨成熟,並能成功自創品牌,如光陽汽車在1992年自創KYMCO,三陽工業亦在1995年創立國際品牌SYM,使得1990年代我國機車產銷數量已超越100萬輛,1991-1993年間機車生產量均維持在10%以上的成長率,1993年首度超越150萬輛。同時政府亦因鑑於國內市場漸趨飽和,而於1993年核准業者到越南及中國投資設廠,使得我國業者從此有了另一項重要獲利來源。1994年我國機車產銷數量達到歷史高峰,雙雙超越160萬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