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而,《賽德克‧巴萊》不同於張藝謀電影與王禎和小說繼承自西方文化的影響及手法,是道道地地展現臺灣視角的本土電影。楊哲銘教授對於臺島史詩電影《賽德克‧巴萊》有精闢解析,並肯定魏導以台灣本地人的角度書寫自己土地的歷史,挑戰既有文化,跳脫既有價值,不迎合西方品味,也不扭曲本土價值,僅以誠實面對歷史的直視角度,希望引發觀眾的思考與反省。
( P6 m( E$ P9 }5 v% ?" f7 s4 Z3 p7 j
. ^4 M; O* Y, y8 c+ A以身為台灣這片土地上的一份子,呈現出人民共同擁有的一段歷史,魏導選擇霧社事件的史料,以賽德克人的視角,拍攝屬於台灣的電影。8 g8 q8 t& D7 I+ Z- W* N
4 }2 W, F1 S# F0 t相較於張藝謀與王禎和重寫歷史的角度,楊哲銘教授認為,魏導以台灣島民的視角詮釋歷史,不迎合西方,也不誇張扭曲本質,相較之,張藝謀與王禎和雖然敘述自己的歷史,但在觀點上與手法上都是服從西方,因而無法清楚表述自我身份。7 G+ j; a6 k" Y& {. o8 w5 d4 J
- E6 {7 ^' a. a, D因為歷史既然是過去的事實,就不該迴避,可以原諒但不可以忘記。楊哲銘教授肯定《賽德克‧巴萊》電影中隱含對弱勢族群關懷,當面對異族壓迫,歷史仇恨該如何化解,是需要更大的格局與更深刻的反省,去了解當事人的動機,而不是評斷對錯。, E. O( ^4 U4 N& u! V1 w6 o
9 @3 T* _! @ L# ]《賽德克‧巴萊》分為上下兩集,是台灣少見的史詩電影,楊哲銘教授說,史詩融合神話與歷史,是西方的文學概念,用以體現民族歷史,《賽德克‧巴萊》強調族群生命延續不息,一切都要回到生命源頭,不忘本,生生不息,便是一部精采的史詩作品。魏導在上集安排很長的歌曲吟唱,在副歌追隨主調的悠揚歌聲中唱出賽德克人的精神,經由祖靈的高度訓誡並安撫族人,也讓觀眾明白賽德克族的價值、信仰與文化。. _! z0 h4 u2 C8 N H) B# p
$ _8 p2 O1 G8 ?( o面對族群文化間的衝突,必須先認識、再了解才有可能化解仇恨。尤其是感受歷史矛盾的台灣人,楊哲銘教授認為觀眾看《賽德克‧巴萊》應該可以引發省思。而魏導也曾表示,希望能透過完整的呈現一段困頓的歷史,去化解關於仇恨、遺憾、情感等問題。如同彩虹的美麗在於,並置的每種顏色都是獨立的存在,但各種顏色不會去互相干擾,而是相互輝映。7 y2 D7 `, ?" O# d- a/ f
8 p7 {* i% o6 {# k
# @ z r! Y; P- V, c
訊息來源:成功大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