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韓長澤 本文刊登於創新發現誌10月號$ g7 C% b* r) z$ k
作者為台北市教育局督學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電子系.美國馬奎特大學 ( MARQUETTE UNIVERSITY )電機電腦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電子系專任講師、兼電算中心副主任、主任及註冊組主任
$ f! N" o* R6 D
) o% ^5 f. X E% q* J0 h) X近20年前,我負責規畫推動台北市立圖書館的自動化工作,內容包括圖書資料的管理自動化、書籍流通與書目管理的自動化等。藉著種種電子化設備與流程的改造,提供「資訊的捷運系統」服務。之所以提出「資訊的捷運系統」目標,而非「資訊的高速公路」,就在於其使用特色,是班次多、站站停靠,便於隨時取得;相較於高速公路,雖然傳輸量大、速度快,但國道運輸班次固定也較少,如果錯過交流道,通常要頗費力地行駛到相隔很遠的下一處交流道,才能離開系統。
, H9 ^0 |1 P# x6 I" G/ ~9 g$ P- k- V9 ^4 K
讓資料庫活化
% Y& b2 A/ c! R; w5 Y) P, X9 I* E: o
7 Y, q9 l' `" V2 u) |「老一輩」的讀者應該明瞭,過去上圖書館找資料,是相當費力的「工程」。昔日無論是中、英文資料,都按照圖書館特有的編目法進行歸檔、存放,想要查詢書籍或過期刊物,必須先懂得編目的規則,這像是僅能提供唯一一種查詢分類法(單一介面)的字典,若不能先懂得這個介面的邏輯,恐怕永遠也找不到適合的資料。
: j O* a- h, R7 N
- O, y2 ^$ Z6 X6 ?$ S: A, d0 g9 b, t當「自動化」工程啟動、電腦建檔後,提供了不同的查詢檢索方式,當年成箱成櫃的「檢索書目卡」因此英雄無用武之地,查閱圖書館資料變得容易、有效,圖書館的利用率得以提升。用現代化的比喻來說,這就是「資料庫活化」了。除了館藏書目的管理變革外,同時也開始對於手稿類收藏品作數位化,在一般民間網路還剛剛萌芽的當時,可說是數位典藏運動的先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