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p123 科技應用創新平台
標題:
COMPUTEX TAIPEI 2009 展覽規模擬再創新高
[打印本頁]
作者:
jiming
時間:
2009-1-12 05:05 PM
標題:
COMPUTEX TAIPEI 2009 展覽規模擬再創新高
台北國際電腦展今辦說明會
全球第二大電腦展COMPUTEX TAIPEI 2009於今日(1/12)開始一連五天舉辦13場的展前説明會,並進行展位位置抽籤。主辦單位之一的台北市電腦公會(TCA)表示,今年將有1684家廠商參展,展覽規模再創新高,達4600個展位,較去年的4495個展位成長,其中有190家廠商為首度參加COMPUTEX。至於往年都會出現的一位難求現象,今年還是有近百家廠商排隊候補,顯示了雖然全球性不景氣影響出口,台灣廠商仍舊展現了相當的潛力。
今年雖然遇到全球性金融風暴,對於COMPUTEX這樣的重量級大展,大廠也不能缺席,像是Intel、微星(MSI)、華碩(Asustek)、超微(AMD)、Microsoft、精英(Elite)、宏�(Acer)、技嘉(GIGA-BYTE)、飛宏(Phihong)、創見(Transcend)、威剛(A-DATA)、浩鑫(Shuttle)、宇瞻(Apacer)、神達(MiTAC)、映泰(BIOSTAR)、勝創(Kingmax)、宏正(ATEN)、錸德(Ritek)、十銓(Team)、中環(CMC)、帝希(Digital Data)、勁永(PQI)、明泰(Alpha)、光譜(Micronet)、 瑞昱半導體(Realtek)、 藍天(Clevo)、 英群(BTC)、 訊舟(Edimax)、群光(Chicony) 系微(Insyde)、 啟�(Wistron)、S3都是今年的指標性大廠。
TCA表示,今年因應全球產業趨勢設置了11個產品專區,有IC應用產品區、車載電子產品區、嵌入式產品區、醫療電子產品區、IP電信產品區、資訊安全產品區、 自動辨識產品區、數位電子看板產品區、數位生活精品產品區、技術研發產品區、日本產品區。其中,自動辨識產品區、數位電子看板產品區、數位生活精品產品區為今年新增產品專區因為展出產品定位清楚,每年都是買主的重點必訪區,去年就有大眾電腦為了能準確接觸到目標客群,還特地選擇到產品專區展出。
為了方便國外買主掌握電腦展訊息,由TCA所營運的外銷商情網computex.biz今年也特別製作了電腦展線上專區(
http://www.computex.biz/computex/
),除了提供展覽相關訊息之外,也提供參展商免費宣傳公司及產品,讓買主可以在展前提前了解參展廠商及展出趨勢。
作者:
chip123
時間:
2009-3-10 04:52 AM
標題:
COMPUTREND秀出最新產品流行趨勢
COMPUTEX TAIPEI 2009趨勢產品專區系列報導(1)2009/3/9
【台北市電腦公會訊】繼華碩、微星等台商在CeBIT的風光表現讓人驚豔之後,地球的另一頭,一場集結了更多台灣重量級資通訊業者的電腦界盛會-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TAIPEI 2009)也進入了緊鑼密鼓的籌備階段,即將於六月二日至六日盛大舉行。被譽為產業風向球的COMPUTEX,其趨勢產品展區(COMPUTREND)是全球專業人士及買主一窺產業最新發展趨勢。今年共設置14個產品專區,使用182個攤位。
為貼近市場脈動,2009年新增了數位電子看板、數位生活精品、自動辨識等三個展區,反映出在網際網路快速普及的時代裡,數位科技正逐漸影響人類生活各層面,今年電子看板將展出結合了瀏覽人次計算功能,讓廣告提供商能更準確地掌握消費者意向。數位生活精品專區,展出多項結合設計元素及實用性的產品,讓科技產品不再冰冷呆板,更顯質感。自動辨識專區展出結合了RFID技術的掌上型終端機解決方案。
而延續2008年的展出主題,IC應用、車載電子、嵌入式產品、醫療電子、技術研發(ViTA Fourm)、日本產品等區,今年也將有新風貌呈現,像是IC應用將展出目前最熱門的觸控模組、WiMAX IAD、數位相框解決方案等。醫療電子專區今年有別於去年的醫療院所用解決方案,今年會有個人居家照護用產品展出;車載電子方面,將展出今年最夯的GPS/GPRS 車用追蹤器、車用娛樂裝置;嵌入式產品方面,低價電腦解決方案將是今年展出重點。
<附件>2009年趨勢展區規模表
專區名稱
攤位
嵌入式
30
車載電子
30
數位電子看板
24
資訊安全
14
IP
電信
16
數位生活精品
16
IC
應用
8
自動辨識
8
醫療電子
6
ViTA Forum
6
日本專區
4
Linux Expo
12
資策會
4
中華民國固態硬碟技術推廣協會
4
歡迎光臨 Chip123 科技應用創新平台 (http://chip123.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