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樓主 |
發表於 2012-11-27 09:13:51
|
只看該作者
本展部分藝術家藉由程式的編寫與電腦即時運算,自動生成永遠在變動之中的影像。藝術家所編寫的「人工智能,彷彿成為另一種形態的創作者,生產出不斷創生、有著千萬變化的豐富圖像。電腦程式語言Processing的創始者也是本次參展藝術家之一的凱西.瑞茲,帶來《生成》(Process)系列共八組軟體藝術作品,畫面中的幾何或有機造型,緩緩變化與流動,彷若電腦生命的群聚與共鳴;其新作〈世紀〉擷取了一百年前現代美術中的重要作品的元素,如蒙德里安的畫作,透過程式的介入與重新運算,產生出嶄新的動態圖像。3 A% }3 v9 e. @' |, f% B
7 m d) e# i( Z* i除了讓程式自行主導視覺效果外,藝術家們也加入了互動元素,讓觀眾的參與得以影響作品呈現。陳珠櫻與歐米亞的〈一個動感裝置藝術:C的C次方〉,是一個充滿上百個不斷轉動的彩色小方塊投影的立方體空間,當觀眾步入裝有上百個感應器的展間,小方塊便會不斷地旋轉與變換色彩,像是上百個小細胞,在空間中互相碰撞、激盪,產生全新的虛擬環境。3 ?, [7 k0 E# T3 Y
5 l5 x+ [! ?* e% A% D' a1 N部分藝術家也利用機械與感應元件來模擬人工生命及其反應與動態。葛蘭.李文與凱爾.麥肯唐諾的〈眼之光〉,模擬動物的眼睛在黑暗中照射到光線後會反射出微光的狀態。在銀幕後方的攝影機捕捉了觀眾的眼睛以及眨眼的頻率,即時以電腦處理並回播兩點微光到銀幕中,翻轉了觀者與作品的關係;黃致傑的〈種子肖像〉,即時捕捉參觀民眾的表情與停留時間,讓銀幕中如蒲公英班的種子花朵隨觀眾的凝視衍生出多變的形態;林世昌所作的〈蠕体〉是三隻機械生物,前端狀似USB無線網路頭、RJ45網路頭及BNC Cable頭,並投射出訊號掃描狀的光線符號,觀眾可以在展場輸入Facebook訊息,干預資訊源頭的方向,影響蠕体的運動。歡迎有興趣的觀眾蒞臨參與!5 \ D/ T( c$ j7 y) T/ `% q
# F* i3 w3 E5 G+ z6 ?4 i
$ E6 G0 X; J7 |- m( ?6 ?訊息來源:文化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