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p123 科技應用創新平台

 找回密碼
 申請會員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Login

用FB帳號登入

搜索
1 2 3 4
查看: 2933|回復: 6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康健雜誌》特別給民眾的建議:去醫院時非做不可的 9 件事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08-2-6 17:03: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 、 如果需做檢查或處理傷口,委婉問醫師:"請問您洗手了嗎?"4 Z! u3 N; n1 u$ F2 ^3 r5 P
0 \$ z! S2 m9 T! ^
2、在病房的家屬也要記得照顧(例如協助翻身、做復健、換尿盆)完之後要洗手。有些家屬很好心,會跑去照顧隔壁的病人,為了避免交互感染,切記洗手。
" s( p2 L6 \, X: U6 O$ h3 E% R, K* v1 j3 u2 n
3 、如果身上有傳統導尿管,醫生建議7天要更換,若腎臟功能很差或有神經性膀胱炎,尿管必須放很久容易引發感染,建議更換成含矽的材質,因為這材質較不會讓細菌附著,可在病人身上留置 1 個月或更久,一旦恢復排尿功能就要拔管。如果住院接受靜脈導管注射,建議 3天更換針頭,有些醫院將需要更換的日期貼在注射架上,病患家屬可以多留意,萬一護理人員太忙碌,記得提醒。( k. S1 L' E$ ~! }" E
2 _7 N1 l, H. z2 t& w3 u
4、接受手術前一天,要把身體洗乾淨。3 x  V% L: s4 U5 g& F7 `
8 m  ]& {* G* i6 M" A) C
5、打針或接受相關治療,如何確認傷口有無消毒完全,避免感染?林口長庚醫院一般外科主任趙子傑建議,觀察該部位有沒有被消毒液(有顏色可檢視)覆蓋住,通常醫護人員會以傷口為中心往外圈繞塗抹消毒液。
7 U9 v) ^) m( G% e1 K
, h# i! U" r! p) z
6、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內科部主任黃璟隆建議病人可以跟醫師討論,問:「我真的% X: d8 x3 p/ g
需要使用抗生素嗎?」「為什麼要用?」「要用多久?」「我用的抗生素是第一線還是第二線?」「我的病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如果是病毒感染根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0 A' L6 H' x- v9 \, d( e. A# g
7、少逛醫院,尤其不要在醫院東摸西摸,離開醫院前要洗手,回到家第一件事也是洗手。跟許多醫師一樣,趙子傑主任離開醫院前一定洗手,下班回到家第一件事除了洗手,還加上從頭到腳徹底沖澡,避免將醫院內的病菌傳給家人。另一位急診室醫師除了洗手、沖澡之外,還特意將穿回家中的衣物與手提包都先留置在門口,不帶入家中走動。
0 q% s" q8 E  {& o
8 y- j  N' K4 b% `8、戴口罩:和平醫院院長璩大成建議,民眾應有適當隔離的觀念,感冒或自認抵抗力較差時,去醫院最好戴上口罩,保護自己也協助減少院內感染。
5 C0 L) f" @: s7 D) M: {) {9 H9 x: C! `: Y
9根本之道:注重營養,提高免疫力。宿主、環境與細菌(或病毒)形成感染的三角關係,如果趕盡殺絕,產生更嚴重的抗藥性,畢竟生物永遠有生存之道,隨時會反撲,我們也不可能生活在無菌的環境中。
! u! z1 |8 u; o3 x6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騰訊微博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騰訊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頂 踩 分享分享
2#
 樓主| 發表於 2008-2-6 17:05:24 | 只看該作者

《康健雜誌》台灣乾淨醫院深度調查報導

你應該有過這樣的經驗:到醫院看病或探病時,走進洗手間,地上濕滑、便器髒污、垃圾快滿出桶子;躺在急診室抬頭往上看,天花板一團水漬或黴菌斑點。英國研究發現,三分之一的血壓計套袖口有梭狀芽胞桿菌;台灣勞委會公佈, 44% 的台灣醫生穿了超過兩星期的白袍還不送洗;消基會調查,進出醫院後的雙手最多可驗出八萬多個細菌;到醫院看病或探病,卻因為院內不乾淨、各種病菌無所不在,導致更嚴重的院內感染。為此,《康健雜誌》特別針對台灣醫院的清潔、洗手、院內感染等議題,進行深度調查報導。  ' b7 f! ^0 l" l4 ]$ d$ x4 W

7 \4 J: z9 y9 S6 B* ~7 s4 L翻開國內醫院評鑑,林林總總幾十個項目令人眼花撩亂,獨漏「清潔」指標,難怪醫院這麼髒,因為評鑑沒要求。雖然有些醫界人士認為,目前沒有科學研究顯示乾淨跟院內感染直接相關,但是美國降低感染死亡委員會( RID )主席貝希麥考基( Betsy McCaughey )卻高聲呼籲醫院管理階層正視乾淨問題,因為這跟院內感染有關。在 2007 年 4 月美國健康照護流行病學會年會上,波士頓大學研究者檢查 49 個開刀房發現,半數以上應該消毒完全的器械竟然被忽略了。另項研究針對康乃狄克州、麻塞諸塞州與華盛頓特區 20家醫院的住院病房,迎接新病人時竟然有超過半數以上的病房沒有打掃消毒完全,留下髒污。
5 ?/ z+ [& v  Q' e/ j0 b6 Z$ Q/ |" [7 ]7 h$ s+ x+ r$ p5 }- g
事實上,除了看得到的髒污,還有更多細菌躲在暗處,像是聽診器、血壓計套袖、心電圖的線上面都可能沾染。英國研究發現,三分之一的血壓計套袖口上出現梭狀芽孢桿菌,捲起袖口裸露手臂量血壓時,病菌很可能隨著手腕、手指、指尖一路蔓延到嘴巴,進入體內。 4 G* W- W1 w' n' Y  d
5 D8 T* u2 ~" i# ]
各種病菌隨病人、醫護人員與各種醫療設備、建築互相交流,院內感染隨時一觸即發。院內感染的殺傷力不容小覷, 2003 年 SARS 病毒威脅,和平醫院淪陷,醫生、護理人員感染死亡。雖然各醫院之後開始重視院內感控(因為感染科不賺錢,以前不受重視),但成果還是不夠顯著。 2004 年全台灣院內感染病例數 79342 ,但 2006 年全台灣的院內感染病例數為 78886 ,進步才 466 例,非常有限。根據疾管局的「台灣院內監視系統」,目前國內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的全院院內感染密度約千分之 4.2 (國外可容忍的標準是千分之 3 ∼ 4 ),加護病房每月平均院內感染密度千分之 11.6 ∼16 。台灣院內感染率的下降仍有待努力。 * i7 u, h" R& _  \; V
& y3 g6 T8 A4 J/ @
造成院內感染的原因非常複雜,例如進行侵入性醫療行為是其一。有些住院病人接受靜脈注射,原本皮膚好端端的,因為插靜脈導管讓皮膚表皮產生破洞,細菌透過洞口進入體內;另外外科手術過程中也可能慘遭感染,過去曾經發生麻醉師將麻醉劑放入自己口袋,因為沒用完,順手將剩餘的留給下個病人,結果原本單純做隆乳手術的女性嚴重感染,緊急轉送醫學中心加護病房救治一個多月才逐漸康復。 ( I* i' ^2 C& X  B* Z; R

: d0 k7 }) @2 N; R' [病人本身抵抗力差,如果治療過程又需要特殊處置或工作人員大意,的確容易引發院內感染,也因此許多感染科專家共同指出,院內感染不可能完全被控制。不過,從可以預防的部份來看,確實還有許多地方需加把勁,目前最迫切需要提高醫護人員的洗手遵從率。也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在 2004 年成立病人安全聯盟,提出的第一個宣言就是「乾淨的照護就是安全的照護」,手部衛生是當務之急。 / R- b* P9 B" `( P

6 s# M( J! H2 h5 p9 }& ?$ _: h提高洗手率的確能讓院內感染明顯下降。根據台大醫院 2004 年大力推動頗具成效的「手護神運動」,醫護人員洗手遵從率從 43 %飆至 81 %,院內感染率隨即從 5.3 降至4.3 %。
0 \! k7 g, b  T% W. _) \+ ?4 w( A# Z; F& a
另一方面,《康健雜誌》的調查報告也發現,從數字顯示加護病房是院內感染的高風險區,根據國內外的臨床經驗數據顯示:如果住進加護病房一星期,運氣好,沒死,有 50 %的機會得到院內感染;如果兩個星期還沒死,得到的機率為 80 %;如果三個星期還沒死,則有 100 %的機率得到院內感染。更且,加護病房的病菌相當頑強,抗藥性較高,如果採用後線或最後一線的抗生素,即使擊退病菌,也可能損壞肝腎功能。 ) o5 @5 `3 f/ |* h
: e+ D$ q9 V2 i% p, K# [
加護病房感染是全球醫界共同的問題,民眾別以為加護病房可得到更好的照顧而要求住進去,真正有必要時再進入加護病房才是正確的態度。偵測加護病房刻不容緩,國立陽明大學生物醫學資訊研究所長李友專即與新加坡合作,將像鈕扣般大小的無線射頻辨識系統( RFID )引入加護病房,戴在病人與醫護人員身上,可將醫護人員的各種醫療處置行為、病床移動、曾接觸過哪些人、停留多久等等全記錄,有效追蹤感染源。
$ |  Q$ H% J  k+ B" M! z4 x4 V* `5 N. J
另外濫用抗生素將使得抗藥性菌株愈多。 2007 年 10 月,美國 CDC 研究發現,每年約有超過 9 萬名美國人因感染「抗甲氧苯青黴素金黃色葡萄球菌」( MRSA )而死亡,超過因染愛滋病毒而死的數量。 MRSA 的抗藥性比率在台灣各醫學中心約 70 ∼ 80 %,即使在社區也高達 50 %,被喻為超級病菌( superbug )的MRSA讓院內感控更棘手。 * {5 L, E( e/ r& f+ m

8 d: ^$ F/ z3 Y: V8 J, d8 a《康健雜誌》的報導也指出,有些醫院死角更需要加強清潔消毒,例如兒童玩具與書籍,小病人玩過的玩具或故事書如果沒有仔細消毒,下一個兒童一摸,細菌輕而易舉攻佔新宿主。又例如護理站的桌面或病床欄杆、門把等都可能充滿病菌。有些需要醫護工作者配合,例如多洗手,護理人員接個電話沒洗手轉身順手幫病人換藥或抽血,很可能就感染了。當然,也須病患家屬配合,進出醫院記得認真洗手,避免傳染給家人,也為降低院內感染盡份心力。
3#
 樓主| 發表於 2008-2-19 09:49:29 | 只看該作者
今年首例麻疹境外移入工程師在中國感染
9 r2 w* c% Q5 |3 y0 q6 `中央通訊社 - 2008年2月14日
7 D1 W* q  k5 S) U疾管局副局長林頂上午表示,境外感染麻疹個案是來自台北縣的二十七歲電子工程師,疫苗接種史不詳, 去年十一月中旬到今年一月二十六日被公司派往中國, 返台後一月三十日出現咳嗽、流鼻水等症狀,二月四日身體出現紅疹後才到診所就醫,當天還轉往北部某醫學中心就診被通報 ...
9 Q& q7 H( E6 e" D) M, S0 }4 \5 E3 z2 |# ?, P) X
' c3 f  |  q- l% z3 s
首例麻疹境外移入男工程師赴陸染病
) I, S$ l8 R) w1 y臺灣新浪網 - 2008年2月14日- {% _" \# k/ z; G3 s
依據通報資料,台北縣一位27歲的男性電子工程師,麻疹相關疫苗接種史不詳,他在去年11月到1月間被派駐廣東,一月底開始出現咳嗽流鼻水等症狀,二月初出現紅疹就醫治療;疾管局呼籲,要前往鄰近麻疹流行國家的民眾要提高警覺,如果出現發燒、出疹以及咳嗽與流鼻水、結膜炎 ...
4#
 樓主| 發表於 2008-2-20 10:32:17 | 只看該作者

2008整形新趨勢--男性私密整形異軍突起

男性整形人數有大幅增加的趨勢,尤其性器官的私密整形可能會成為主流!? 真的假的啊??!! . [1 ^( p0 g: @* T8 B
1 u5 @  b8 r# W/ t
【本報訊】2008年哪項整形最流行?是回春拉皮還是豐胸手術?伊甸整形外科院長陳錦銘醫師表示,以往整形大多以女性為主,但近年來,男性整形人數有大幅增加的趨勢,尤其性器官的私密整形可能會成為主流。陳錦銘醫師統計今年來院內求診的上千名患者,發現3位就有1位是男性,較去年增加3成,因此大膽預測明年男性整形有可能超越現有的女性整形人數。陳錦銘醫師指出,醫療技術進步、風氣開放,讓男人更勇於追求「性」福,不再聽信偏方,是造成男性私密整形人數明顯增加的主因。) D0 w3 f: n: `
0 B+ @: O* l  \; T
據調查,陰莖癌發病率約佔男性泌尿生殖系統腫瘤的一半,而陰莖癌患者90%以上都有包皮過長的問題。伊甸整型外科院長陳錦銘醫師表示,包皮過長會產生包皮垢,增加引發生殖系統疾病的機率,因此才需要割包皮,以往都將割下的包皮當做醫療廢棄物丟在垃圾桶,但最新技術『包皮回收術』,將割下的包皮處理後再植回陰莖,不僅沒有包垢的問題,還可讓小弟弟更為「粗壯」,成為男性躍躍欲試來進行「包皮回收」的主因!- y* f' f" g6 r. a& c4 ~

6 a) {% B! T* J. o8 l# F「包皮回收」首先需割除多餘的包皮;然後取下長約7㎝,寬約2.3㎝的包皮,剔除表皮處理成可用的真皮組織;最後將其縫回龜頭冠狀溝周圍。術後陰莖圓周可增加1-1.5公分,勃起時龜頭會看起來較大。陳錦銘醫師表示,「包皮回收術」除了使陰莖加粗更壯碩、易刺激女性G點外,植回包皮的陰莖「就像戴了兩層保險套」,可解決許多男性割完包皮後因敏感的神經暴露在外而有早洩的困擾;女性也因而增加快感。而且最重要的是,植回的包皮可保護龜頭,使龜頭在陰道內能稍微緩衝,不致於因摩擦太激烈,拉傷陰莖,而植回的包皮可正常分泌雄性荷爾蒙及皮脂腺,更可避免陰莖發炎。
6 J4 G: f! k- R5 I1 G6 B  J
7 E# ?4 Q5 U' x" g/ i陳錦銘醫師表示,「除了包皮藏污納垢的問題外,讓男人接受整形,最重要的還是早洩問題。」陳錦銘醫師表示,男性陰莖神經內有數百條神經束支,分別控制不同部位,這些神經的功能好壞,正是控制「性」福的關鍵;因此,在進行「洩神經顯微手術」之時,要利用精密的儀器為患者做神經檢測,分辨不同的神經部位,並在電腦上精選要切除的神經束;手術時,在患者的陰莖切一條約2公分的切口,利用「顯微手術」截斷洩神經束,進而降低龜頭的敏感度、延緩男性射精的時間,能永久有效解決早洩問題。' Q1 G# ]3 g$ B9 ~! {0 U" j7 @

$ R  F" Q; s+ a; Z. x3 P4 M( c: T轉載自馬可孛羅公關醫療生技電子報152期
5#
發表於 2008-3-30 12:02:45 | 只看該作者
雖然醫院可以治病,
6 d! n; K" ^3 I; O8 C. k但是醫院也是病菌存在最多的地方之一,
4 X3 |' \: Y& u多注意與小心就對了.
6#
 樓主| 發表於 2008-10-1 15:04:03 | 只看該作者

2008年《康健雜誌》台灣人身心健康大調查

在創刊10週年前夕,《康健》再次執行「台灣人身心健康大調查」,針對18 歲以上國民,以分層隨機方次抽樣後進行電話訪問,總成功樣本數為1087筆。 調查發現,民眾不再把不健康歸咎於先天體質,認為「作息不正常」才是第一關鍵;生活型態比10 年前健全,抽菸的人減少,運動與每天吃早餐的人增加;但有些健康知識仍表現不良,例如,一半人不知早餐要吃得最好,三分之一的人不知道自己的腰圍;而癌症仍是台灣人最憂慮的,女性比男性還害怕,但男性卻較容易罹癌。
( I  N& ^+ X; x" K
  l8 |4 l) l8 o4 r4 h◎ 健康或醫學知識有一些進步,不再歸咎先天體質,兩成知道樂觀才是長壽主因
; K+ b" ~6 G" s3 T# V8 k, x6 A
* i- [6 D4 u) `$ S; B" E  n6 M影響健康的因素,10年前有24.6 %的人怪罪爸爸媽媽生給他的「體質不好」,名列第一,現在只有當年一半的人(12.5%)這麼認為,名次掉到第三。反而10 年前位居第三名的「作息不正常」,現在躍居第一,成為影響健康最重要的因素。這也反映了10年來台灣人愈睡愈晚與愈睡愈少、夜間工作入侵生活的演變。什麼因素影響長壽呢? 有兩成的台灣人答對,知道許多對長壽者的研究發現,其實最大共通點是樂觀、心理健康的力量主導生理。心臟位置這個基本問題,超過八成(81.6%)的民眾知道在胸腔的中間偏左,比10 年前的77.8%稍有進步。
3 A) j: B. J+ I4 ^/ g: O- N: g% b- t# o4 U' o
◎生活型態比10年前健全,抽菸的人減少,運動與每天吃早餐的人增加
4 _# q( h: t* v/ O! Y5 e4 ^' V( p  u( Z" B
調查發現,台灣的抽菸人口降低(17.76%),10 年前是21.4%。除此之外,運動頻率也提高,超過一半(53.7 %)的人一週運動超過3次,比10 年前的39%增加。「有這麼多人運動,滿好的,」萬芳醫院肥胖防治中心主任劉燦宏 醫師說。這幾年運動定義改變,過去認為運動必須每分鐘心跳超過130次、連續揮汗30 分鐘才算,但現在定義放鬆,走路去丟垃圾、爬樓梯、散步、遛狗等身體活動都算入,一天加起來超過30分鐘都算運動。吃早餐的人也變多了,每10個人就有7.7 人每天都吃早餐,比10年前的6.4 人增加。以前20.1%的人「偶爾才吃」早餐,但現在已掉到9.11 %。 " t, H$ I9 g- z8 B
. e" T1 w+ Q/ B, B5 n+ E* }2 j. ~  ?
◎有些健康知識仍表現不良,一半人不知早餐要吃得最好 : X7 y0 T1 p: f' v, j

+ Q+ a$ _) \  D1 ]1 R早餐應該吃得最好的觀念,尚未普遍建築,近半數的人答錯,竟還有一成人以為晚餐要吃最好,尤其男性答錯情況比女性嚴重。劉燦宏 醫師指出,其實「早餐要吃得像皇帝,中餐像貧民,晚餐要吃得像乞丐」,一再宣導,這個結果滿令人失望。早餐應該吃得豐盛,營養均衡,才能合成身體所需,因為經過一整夜沒有進食,身體對早餐的營養幾乎是完全吸收。並且台灣人現在早餐吃得太油膩了。油煎培根、漢堡、荷包蛋、加肉鬆還要抹美乃滋,脂肪和蛋白質經常過量,蔬菜水果普遍不足。專家提醒上班族或父母幫孩子準備充飢的點心時,以水果如蘋果、芭樂、或橘子,取代鳳梨酥、仙貝等營養價值低卻熱量高、多油多糖多鹽的食物。 " i$ o! D& o5 Q- ?3 b0 u
5 t; ]" R" T5 T
◎ 三之一的人不知道自己的腰圍多少
  z) \4 p0 D1 v3 n
! ?( L6 }+ f$ Q
現代人疏忽腰圍對健康的重要性,然而粗腰代表腹部內臟脂肪太多,若放任不管,將來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7 倍,得到高血壓、心臟病是一般人的3倍。代謝症候群更與國人十大死因息息相關,其所衍生疾病(含心臟病、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等)死亡人數,已超過名列十大死因第一名的癌症。 建議民眾減重,才能腰圍瘦下來。最好的方法是少吃多動,多做全身性的有氧運動如健走、有氧舞蹈、騎單,而不是搖呼拉圈、腹部抽脂手術。' E0 k' ^# p/ F5 C4 \; w" H$ a4 q% n

# y/ Y- U  w8 v( C& w◎ 攝護腺在哪裡?近四成男性不知道8 m9 [, n5 v+ z4 x- L5 J
4 B! c9 z9 S* u& e3 h' V$ L* O
面對這個唯男性才有生殖器管,近四成(37.9 %)的人不知攝護腺位在人體哪個部位,有趣的是,男性知道它的比例(60.85%)還比女性少(63.35%)。更有人誤以為在脖子或肚子。由此看來,男性要小心了。因為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統計,攝護腺癌已躍升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第5名、 2006年有2,704位新病人;每年有900 人因攝護腺癌喪命,死亡人數已經超過女性子宮頸癌。
3 I/ k$ V% I7 L: K$ M# \
" Y) s8 A' |/ K# b◎ 擔心得癌,10年來憂慮仍依舊
- L8 [: n4 |+ J6 Y
& ^) u4 U. K. Q3 U- I! Z對於健康的意識,自認健康的人,現在(85.65%)比 10年前多(73.9%)。但對於健康的憂慮,台灣人最擔心的還是一樣:癌症(27.51 %),而且也還是一樣,女性比男性還害怕(女32.41%,男22.61 %)。【表六】有趣的是,從醫療數字來看,可能男性才更應該提高警覺,因為男性癌症死亡率比女性高1.7倍,因為男性(22.6 %)擔心罹癌比例雖比女性(32.4%)少很多。但最新統計顯示,2007 年台灣男性死於癌症人數是女性的1.7 倍,其中又以肝癌、口腔癌、食道癌最為明顯,除了這些癌症治療效果欠佳,男性自己也要負很大責任。國健局副局長趙坤郁指出,「男性比較愛吃檳榔、愛抽菸喝酒,導致男性罹癌機率偏高」。
% d  `; t+ n5 [7 ^
& }3 f' Y& @% a0 q4 y& y, |" m% C調查說明 5 R0 N, l) B/ ?$ C$ q3 g

! v! y6 c* u5 X4 i( m2 {「2008 健康常識大調查」是針對全國年齡在18 歲以上的國民,以分層隨機方次抽樣後進行電話訪問。調查時間自2008年 8月19 日起至 8月24 日為止。總成功樣本數為1087 筆,當信心水準在95%時,抽樣誤差為正負 3個百分點。  (執行調查:天下雜誌調查中心 )# x6 I3 c% n6 i4 w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首頁|手機版|Chip123 科技應用創新平台 |新契機國際商機整合股份有限公司

GMT+8, 2024-6-4 08:37 AM , Processed in 0.12351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