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p123 科技應用創新平台

 找回密碼
 申請會員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Login

用FB帳號登入

搜索
1 2 3 4
查看: 4415|回復: 2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好康相報] [人體區域網路] 無線技術嵌入人體可望成真?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2-8-31 09:32: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無線連接技術在目前已經相當普及了,但隨著越來越多的設備連接上網,人體會是無線連接技術的終極應用領域嗎?0 A$ S$ d$ p0 V+ ~& W( j- w
, w$ G! ^7 z% f. j$ ~8 p1 _

2 e2 ]3 D$ t& M& L/ u/ B
. [! @" |! R& T( k在這種個人層級上將我們自己連接上網後,當然不是要讓其他人在我們走路經過時利用我們的 BAN 來收發email,而是能夠即時從我們的身體直接傳送大量生物測量資料給我們的醫生。
& V# t  m( X. O3 X  t( Q+ e* P% K- M
「遠距醫療」(telehealth)的概念並不是最近才有的。隨著目前的電信技術和可穿戴式或嵌入式感測器技術發展得越來越先進,而要傳送我們的血壓、血糖濃度、溫度、重量與心跳等更多數據給健康照護專業人員進行監測時卻變得沒那麼簡單了。- R: R5 M0 c7 j3 @; |

, V3 q+ |4 b- R+ v/ y包括Continua健康聯盟等組織正號召相關業界的合作夥伴組成一個產業聯盟,但究竟採用哪些無線技術最能達到目的仍然是個問題,目前針對藍牙、藍牙低功耗(BLE)、 ANT 、 Zigbee 、 GPRS 、 EDGE 、 GSM 與乙太網路等各種無線技術均展開密切評估與觀察。6 M3 R2 f1 M  Y0 `

- Z4 q3 Z4 b& g& d, y. @儘管將無線技術嵌入人體中的想法聽起來或許有一點可怕,但醫療產業顯然正高度關注如何有效實現這個目標,以減輕一些目前所面臨的挑戰──宜早不宜遲。只是在人體數位化連接變成一種標準現實以前,業界仍然還有好長的一段路要走。) v, ~) k' Z9 z9 k" o  P

# N+ V, e* U% {; D0 b詳見我的google部落格帖子:http://wiznet2012.blogspot.kr/2012/08/blog-post_31.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申請會員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騰訊微博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騰訊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頂 踩 分享分享
2#
發表於 2012-9-13 15:09:59 | 只看該作者

愛立信成功研發高達10Mbps速率的技術概念展示「人體網絡」

· 將人體作為通訊線路的創新技術概念展示命名為Connected Me ——人體網絡,利用「電容耦合」(Capacitive Coupling)物理現象達成
7 i) g# P* b1 C6 ?1 _/ n7 w$ T3 e  J- @, |' g& D& C
·利用電容耦合技術,人類生活將變得極為便捷。觸摸門把手就能開啟門禁;輕觸收銀台便完成購物支付;握手就可以交換名片資訊。簡單觸摸就能獲得網際網路連結、應用及電子資訊的印製品
8 E. n* V7 Z* i* v) K7 L) K. _' @8 p3 P, r9 O! v  ]" W$ f' v
·將人體觸摸物體的自然行為與通訊結合的創造性思維,將帶來無盡的可能和市場發掘機會/ P* m5 \  O# n* C
  ?. B7 p. I" g" H" D
愛立信成功完成一系列概念論證和技術演示,證明人體可以作為部分通訊網路使用,稱之為「人體網絡」(Connected Me)。當一隻手拿手機,另一隻手放在另一個裝置上,人體就能即時、高速收發資訊。 近期實驗的結果更明確顯示:用人體作為通訊線路時,有微弱但安全的訊號通過體內,能實現6-10 Mbps的傳輸速率。實驗中達到的最高10 Mbps速率幾乎已能傳輸所有資訊內容。而且,達成20-40 Mbps的傳輸速率應已為時不遠。
- t/ U/ {" t3 Q+ ^% D
7 H. a; ?1 N1 U3 t* O, x0 Z/ B愛立信將此種以人體作為通訊導線的概念性展示命名為Connected Me ——人體網絡。已成功用於演示的案例包括:智慧型手機的多媒體音樂傳輸、手機拍攝的照片傳輸、從裝置上獲取網頁連結,以及對門把手傳送密碼資訊以開啟門禁。在此,人類的觸摸變成了一種與網際網路和廣受歡迎數位裝置間互動、連結的一種智慧方式。
3#
發表於 2012-9-13 15:10:05 | 只看該作者
用於實驗演示的智慧型手機裝有一個特殊數位電路,可進行電容資料傳輸。該電路連結一塊金屬板,其功能是將訊號發送到人體;另一方面,在接收端裝有相似的電路和金屬板,可偵測流經人體的微弱訊號。實驗透過調整發射機電極的電壓並監測接收機電極上的電位差,使訊號得以發送。此時在人體中除了存在電位差,還將流過一個小電流。人們通常將實驗中所利用的物理現象稱為「電容耦合」(Capacitive Coupling)。電容耦合技術是利用人體內自然產生的訊號,在人體和裝置之間傳遞資訊。
3 D, _2 G# N: ]9 I  J  c  q/ ]' R" A* q: v
因為實驗通過人體的電功率非常低,所以並不會對人體造成任何傷害。愛立信所作的一系列測試,顯示實驗用的裝置符合對商用設備(如智慧型手機)的要求,而且仍留有相當寬裕的空間。測試遵循的規範由「國際非游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CNIRP)所確立, 並獲得「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認可。
0 L* y+ ^  z" I: g& ^3 |, m
) c' a5 {9 `, j, F' Q- R# P值得一提的是,利用電容耦合技術可通過人體等有機體傳輸資訊,如果將這種方法與目前數位通訊中所有的常規通訊方式結合起來,便可以得到超強組合體,它不僅有利於技術創新,還能實現現行技術相當難以達成、或無法達到的交互性。
. p% Z1 P& W  Q+ x. I( C( s
- n& N2 ~0 Q: _( E4 S利用電容耦合技術,人類生活將變得極為便捷。例如:觸摸門把手即可開啟門禁;輕觸收銀台便完成購物支付;握手就可以交換名片資訊;觸摸電視螢幕,就可以下載圖片、影片。簡單觸摸就可以獲得含網際網路連結、應用及電子資訊的印製品。電容耦合技術未來將存在很大的市場發掘空間。將觸摸物體的自然行為與通訊結合起來的這一創造性思維,將帶來無盡的可能性。
9 a, J6 p2 j! R  Y1 ^6 O1 y$ X- q% v$ N
早在1995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即示範過電容耦合技術,當時的傳輸速率為2.4Kbps。後來韓國KAIST大學和日本電信營運商NTT DoCoMo也先後進行過此項人體通訊技術的研發。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首頁|手機版|Chip123 科技應用創新平台 |新契機國際商機整合股份有限公司

GMT+8, 2024-6-26 06:46 AM , Processed in 0.11401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