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p123 科技應用創新平台

 找回密碼
 申請會員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Login

用FB帳號登入

搜索
1 2 3 4
查看: 6231|回復: 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好康相報] 6/7 台灣生醫電子工程協會醫師與工程師對話交流研討會系列暨開幕式

[複製鏈接]
1#
發表於 2008-7-14 16:49:58 | 顯示全部樓層
無線電子眼 助盲人重見光明1 n6 Y9 Q8 W% W
〔編譯魏國金、記者黃以敬綜合報導〕3 a% r# Z( w, m3 L8 p: t: N
; Z# k3 w) M7 ^; B1 `6 x) b( Q
德國科學家發明無線仿生眼(bionic eyeball),也稱為生物電子眼,讓因視網膜受損或病變而失明的盲人得以重見光明。
/ y0 x% H# Q2 O6 T6 t5 V2 m8 r* ^& d
德國耗費十二年才研究成功( w- n0 n1 O) Z1 t

/ o  ~. c. _- M+ r" ^這項耗費十二年才研發成功的創新器材,關鍵在於一套獨特的視覺系統,它是一種可完全植入的「視覺義肢」。研發單位德國杜伊斯堡的「夫朗和斐微電路與系統研究院」(IMS)指出,仿生眼能越過受損的視網膜運作。他們也因為這項成就,將獲頒今年度的約瑟夫.馮.夫朗和斐獎。
9 F" T  I  V  W/ \& @/ [  ]+ v- G- s
( a: l8 F  F6 |" W; o1 B+ oIMS研究院越裔科學家趙學謙(譯音)說︰「在眼盲多年後,患者能夠看到光點或幾何圖形,端賴神經細胞是如何受刺激。」全球約有三千萬人因為視網膜疾病而成為盲人。
0 I" e1 r) H8 F7 M. W, M! n9 p
( @/ f: x6 {, J9 e% p! R事實上,為協助盲人重見光明,美、德、英、台及日本等各國都積極致力於生物電子眼及視網膜的研發,各國研發設計原理,都是藉由外界拍攝影像畫面,傳送到眼球表面裝設的電子感應晶片,再傳輸到眼球內部的視覺神經系統及大腦皮質層形成畫面。1 c/ o6 I1 Z5 L0 d
8 Q& D0 k, R# X7 s+ t# c
目前正與美國合作研究的交通大學校長吳重雨指出, 美台合作的人工視網膜,勝在藉由有線傳輸,眼球上晶片有六十四格(8X8)感應區,視覺訊息傳送的穩定性高、畫面靈敏度較高,解析度可達六十四畫素,在盲人面前,用手掌比個數字,就可辨識,也可辨識出人臉。
1 m2 Q" l5 ]+ n/ e/ I
3 j; C7 z1 b* u以可塑性材料取代金屬線圈
: l- ?5 z( y+ G% J2 y) ]: V. n; `7 W( V/ A2 P
德國最新的研發則優在無線感應晶片較小,僅二十五格(5x5)感應區又不需金屬線傳導,可減少眼部負擔,且德國運用新研發的可塑性材料取代傳統金屬線圈,製做感應晶片,更符合眼球弧度因而附著力更強;但因感受到的視覺訊息可能較少,畫面可能較模糊,而無線傳輸的穩定性也會較不穩定,而且透過電波傳送訊息,對於滿佈水分的眼球會否造成影響?還需更深入研究。
7 J& F+ q2 R/ f, D7 o* D( Y% B" J9 ?+ q' Q* i7 A
目前美台研發及德國的研究都已進入人體試驗,也都已有許多成功個案。' R/ t  m0 J) o
; A+ l9 C. S' G1 J7 E- \& P
台灣將研發太陽能電子眼
* o5 `, A  ~& W7 y' b
4 @1 m5 i2 `3 M4 [- s事實上,台灣目前正著手研究更新一代的人工視網膜,運用更先進的「太陽能光線」作為電源及視覺訊息傳輸的方式,這項研究最近已發表在「科學發展」國際期刊,將可超越金屬線傳輸及德國的無線電波傳輸,進一步利用「光線」傳輸視覺訊息,目標希望影像畫素能提高到兩百五十畫素。# Q' \9 x' q5 E3 u2 v" M$ ?
0 h5 a' `% m" H7 c- F
吳重雨指出,未來希望能夠將眼球感受到的外界光線轉化為電能,無須輸入電源就能啟動眼球的感應晶片系統,並希望電子儀器拍攝的外界畫面,也都能直接透過光線傳送到眼球視覺神經及腦部形成畫面,讓人工視網膜也能更接近正常眼球功能,直接透過「光感應」讓盲人真正重見光明。 6 j* q' N: G0 A- ?% c5 h& S
  
( I; Z4 f3 Y  }; M* D9 x8 E, P報導日期:2008-06-17 * I8 g# v! \. t
新聞來源:自由時報  A10/生活
2#
發表於 2008-7-14 16:50:43 | 顯示全部樓層
交大研發ROLA 老人跌倒速通報
, l" b1 {0 ]- J. \7 X* C【陳愛珠╱竹市報導】
$ _  a/ E* X1 Y* M
- V3 u5 ~: F6 `! t1 ?" k0 Y% W  交大電機與控制工程系教授宋開泰實驗室研發出一台居家看護機器人,可以偵測到獨居老人跌倒,並及時以視訊或網路通知家屬,命名為RoLA(Robot of Living Aid) ,希望能為高齡化社會帶來更多便利。 , T7 h  B9 _) K

8 K; ]+ a0 o8 M  宋開泰表示,台灣人口結構逐漸高齡化,未來將會有許多獨居老人,或家中老人獨處情況。老年人缺乏照料時,萬一不慎發生緊急情況,例如不慎跌倒時,外界不易及時得知,極易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 : Y9 k9 U0 i& l0 d

0 h4 P% m- A( S# o# t  宋開泰師生 打造看護機器人
3 @) t. k5 A( a4 g; G& t+ ^8 V) u  v5 Q$ a. i
  為了協助高齡社會帶來獨居老人生活照料問題,宋開泰師生設計了家用機器人系統,希望藉此幫助老年人。碩士研究生陳弘哲、王兆戊、賴裕宏負責各項功能實現、硬體相關部份;黃富聖、林振暘、陳俊瑋及林志昇負責機器人系統設計與整合,師生合作從無到有,打造R oLA居家看護機器人。
% y5 Q5 O- W# q8 F" M4 ]1 P) t' j* d" c0 R* g
  模擬實況 1米8長人天天摔 ) s0 ~2 d4 F' U' ]7 G

7 m* s# H1 ~/ S" U. f  為了模擬老人家不慎跌倒狀況,身高180公分的陳弘哲一次次不厭其煩的練習「跌倒」,因為個子高,跌倒再爬起來還真是辛苦。他說,老人家跌倒是不小心的,他卻是刻意跌倒,險些造成腿傷,幸好研發成果順利出爐。雖然開發過程很辛苦,但想要因身高是團隊中最高,可以發揮「跌倒姿態產生的加速度訊號最大」功能,順利測試機器人看護反應,覺得很欣慰。
7 q9 F% p3 t. Y/ i" A0 T# P4 f! I# H
  x/ r" Y% B+ z7 l  感測+3G影像 及時通知救援 ( [- f7 c) B/ H; `7 h4 h9 A$ ]6 J# ~
: ^( H. R+ `/ Q9 J
  宋開泰指出,RoLA不僅是一具自主移動的機器人,同時結合網路、影像視訊傳送,可以方便與家人或遠方親友聯絡。RoLA主要特點可以透過散布在環境中的感測器節點,以及配戴在老人身上的姿態感測模組,讓機器人即時偵測老人家狀況,並主動巡航至老人身邊,追蹤人臉,再以3G簡訊及無線網路傳送即時影像,通知家人及醫師,讓受傷的老人及時獲得救援。
/ }) I5 c# K7 v8 q& ?* `9 x- }8 {# T- r# S% T. }9 }( m: K9 C
  實驗室成員目前繼續進行第二代RoLA研究,希望未來RoLA可以擁有更多照護與家庭保全功能,協助老人在室內行走,防止老年人跌倒。  
! x, C7 b/ O% B  ; E8 ^9 E- t& S9 Y+ {/ R
報導日期:2008-07-14
7 t1 J% O- i: D" H新聞來源:中國時報  桃竹苗新聞/C2版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首頁|手機版|Chip123 科技應用創新平台 |新契機國際商機整合股份有限公司

GMT+8, 2024-6-5 01:57 PM , Processed in 0.11551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